第二十一卷‧第一期 [懷舊與創新:中外文學慶祝二十週年專輯] (June 1992)
廖咸浩:不流俗的堅持
顏元叔:一切從反西方開始 -- 為《中外文學》二十周年而寫
胡耀恒:中外編讀二十年
簡政珍:春訊
羅智成:雨霖鈴東路
劉克襄:農曆五月五日
陳黎:在懸掛的花園
許悔之:擱淺的鯨魚
林燿德:巨蛋商業設計股份有限公司
艾西莫原著 (Issac Asimov),威兮譯:終極疑問
孫康宜著,錢南秀譯:《樂府補題》中的象徵與託喻
張靜二:蘇轍的養氣說
胡幼峰:錢謙益的「弇州晚年定論」說質疑
阿里格原著 (Murray Krieger),單德興譯:美國文學理論的建制化
胡功澤:評介卡氏 (J. C. Catford) 之翻譯理論
第二十一卷‧第二期 [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:中西文學典律的形成與文學教學專號] (July 1992)
周英雄:必讀經典、主體性、比較文學
許經田:典律、共同論述、與多元社會
蔡振興:典律╱權力╱知識
陳昭瑛:霸權與典律:葛蘭西的文化理論
張錦忠:他者的典律:典律性與非裔美國女性論述
蕭嫣嫣:典律或大炮 -- 女性主義之評析
紀蔚然:現代劇劇典律的省思 -- 論早期現代戲劇中後設戲劇的現象
邱貴芬:「發現台灣」: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
廖咸浩:前衛運動的焦慮:詩與小說的典律空間之爭
第二十一卷‧第三期 (August 1992)
何寄澎:鄉土與女性 -- 蕭紅筆下永遠的關懷
邱貴芬:「咱攏是臺灣人」-- 答廖朝陽有關臺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
廖朝陽:是四不像,還是虎豹獅象?-- 再與邱貴芬談臺灣文化
簡政珍:詩的哲學內涵
吳萼洲:包德溫的「內室」世界 -- 同性戀主題與社會抗議
余光中:一笑百年扇底風 -- 《溫夫人的扇子》百年紀念
王爾德作 (Oscar Wilde),余光中譯:溫夫人的扇子(劇本)
第二十一卷‧第四期 [第一屆中國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論文專輯] (September 1992)
王靖獻:詩關涉與翻譯問題
林文月:省略的主詞 -- 古典詩翻譯上的一項困擾
鍾玲:翻譯經驗與詩歌形式 -- 美國現代詩中的中文文法模式
陳長房:寫貌傳神:論中國文學英譯
陳慶浩:第一部翻譯成西方文字的中國書 --《明心寶鑑》
黃維樑作,曾焯文譯:江晚正愁予 -- 鄭愁予與詞
鄭恆雄:美國作家巴瑟美兩個短篇小說的篇章節構
德士諾作 (Robert Desnos),張靜二譯:星座劇場 (劇本)
霍斯特作 (Spenser Holst),解法聲譯:班馬說書人
第二十一卷‧第五期 [音樂與文學專輯 -- 對話、變形與創作身分] (October 1992)
劉紀蕙:浪漫歌劇中文字與音樂的對抗、並置與擬諷
歐博遠作 (Suitbert Oberreiter),蔡秀枝譯:霍夫曼與藝術問題 -- 關於約漢拿斯‧克萊斯勒一角的幾點意見
羅基敏:「杜蘭朵」-- 在西方長大的中國公主
鄭毓瑜:六朝文學審美論探究
薛禮登作 (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),張靜二譯:醜聞學校 (上) (劇本)
方珀:梅嶸作品譯介 -- <失落的翻譯>
第二十一卷‧第六期 (November 1992)
王德威:寓教於惡 -- 三部晚清狎邪小說
黃維樑:「重新發現中國古代文化的作用」-- 用《文心雕龍》「六觀」法析評白先勇的 <骨灰>
鄭永孝:可憐人殺可憐鳥?-- 《黛絲姑娘》-- 一齣扭曲的悲劇
佛洛依德作 (Sigmund Freud),陳健宏譯:作家與幻想
Elaine H. Kim 作,林茂竹譯:亞美文學
陳葆文:中國古代笑話中的妻子形象探析
薛禮登作 (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),張靜二譯:造謠學校 (中)
莎士比亞作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維納斯與阿都尼 (一)
安‧比提作 (Ann Beattie),陳美齡譯:雪
第二十一卷‧第七期 [身份專號 -- 文化屬性與文學表現] (December 1992)
Ien Ang 作,施以明譯:不會說中國話 -- 論散居族裔之身份認同與後現代之種族性
李有成:漂泊離散的美學 -- 論《密西西比的馬薩拉》
單德興:邊緣的聲音 -- 析論克魯帕特的美國原住民文學/文化批評論述(一九八○年代)
何文敬:我是誰? -- 湯婷婷《女勇士》中的屬性建構
孫大川:原住民文化歷史與心靈世界的摹寫
張錦忠: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 -- 以獨立前若干文學活動為例
廖咸浩: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 -- 臺灣現代小說中「中國身份」的轉變
第二十一卷‧第八期 [莎士比亞與文藝復興專輯] (January 1993)
朱立民:論約克公爵一角與《瑞查二世》的主題
杜立莫作 (Thnathan Dollimore),陳昇華譯:文化唯物論、女性主義與馬克斯人文主義
白行健作 (Steven Berkowitz),陳春燕譯:「直到現在為止的你」:先祖、堅定、類比 -- 莎士比亞亨利王系列劇本及《凱撒大帝》中對歷史的運用
陳鵬翔:姚拓小說裡的三個世界
費勇:洛夫詩中的莊與禪
薛禮登作 (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),張靜二譯:造謠學校 (下)
莎士比亞作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維納斯與阿都尼 (二)
第二十一卷‧第九期 [法國女性主義專輯] (February 1993)
黃逸民:法國女性主義的貢獻與盲點
蕭嫣嫣:論法國女性主義的文化空間
蔡秀枝:克麗絲特性與母子關係中「陰性」空間的看法
蔡振興:法國女性主義 -- 伊莉佳萊論他者
張敬玨作 (King-Kok Cheung),張瓊惠譯:女戰士對抗太平洋中國佬 -- 華裔美國批評家非得選擇女性主義或英雄主義嗎?
單德興:張敬玨訪談錄
陳啟佑: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 -- 排比篇
莎士比亞作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維納斯與阿都尼 (三)
Catherine Mansfield 作,趙丕慧譯:心理
第二十一卷‧第十期 [聖經與後結構主義專輯] (March 1993)
Horace H. Underwood 作,姜台芬譯:德希達與信基督的批評家:致毫爾華特
姜台芬:保羅的類型寓喻與歷史問題
馬克納作 (Andrew J. McKenna):反書篇:諧比耶穌與波赫士
陳建民:論簡政珍的「歷史的??」
林建國:為什麼馬華文學?
廖肇亨:以《自祭文》為中心的討論
莎士比亞作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維納斯與阿都尼 (四)
第二十一卷‧第十一期 [《古典詩詞之傳承》專輯-詮釋與開創] (April 1993)
葉嘉瑩:談古典詩歌中興發感動之特質與吟誦之傳統
楊牧:論唐詩
孫康宜作,李奭學譯:明清詩媛與女子才德觀
游志誠:舊詩詮釋學之一論:兼評顏崑陽《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》
林玉珍:喬依思、葉慈、以及愛爾蘭問題
趙孝萱:吳趼人「愛情小說」的情論與道德觀
莎士比亞作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維納斯與阿都尼 (五)
第二十一卷‧第十二期 [《混沌》專輯] (May 1993)
柏森作 (William Paulson),蔡秀枝譯:文學、複雜性、學科交流
諾斯伯作 (Kenneth Knoespel),馬耀民譯:不穩定性與敘述次序
邱錦榮:混沌理論與文學研究
鄭清茂:取徑於東洋:略論中國現代文學與日本
張靜二:《西遊》質疑
張國慶:「竊奪語言」與歷史意識:雷琪的女性主義修正論
莎士比亞作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維納斯與阿都尼 (六)
第二十二卷‧第一期 [《電影與文化結構》專輯] (June 1993)
廖炳惠:時空與性別的錯亂:論《霸王別姬》
張錦忠:香港一九八九:移民論述 / 愛情絮語
吳永毅:香蕉‧豬公‧國:「返鄉」電影中的外省人國家認同
蔡秀女:後現代現象中的阿莫多瓦電影
布林格作 (Patrick Brantlinger),謝樹寬譯:「後 -- 後結構主義」或天真的想望?文化研究與新歷史主義
黃宗慧:瓦解與 / 或重建:論少數族裔批評中的典律之爭
單德興:艾里特訪談錄
蔡振興:德勒茲與瓜達里論精神分裂分析
莎士比亞作 (William Shakespeare),陳次雲譯:維納斯與阿都尼 (七)
吳爾芙作 (Virginia Woolf),陳美齡譯:象徵
第二十二卷‧第二期 [《紅樓夢》的後現代情境專輯] (July 1993)
廖朝陽:異文典與小文學:從後殖民理論與民族敘事的觀點看《紅樓夢》
李惠儀:警幻與以情悟道
朱崇儀:大觀園作為女性空間的興衰
廖咸浩:說淫:《紅樓夢》「悲劇」的後現代沈思
逄塵瑩:從心理分析論小說創作
黃錦樹:神州: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
第二十二卷‧第三期 [第十七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號《文化研究與文學教學》] (August 1993)
單德興:析論米樂的文化批評觀
楊明蒼:詹明信的後現代理論與台灣
楊麗中:傅柯與後殖民論述:現代情境的問題
林建國:異形
邱貴芬:想我(自我)放逐的兄弟(姊妹)們:閱讀第二代「外省」(女)作家朱天心
李豐楙:由常入非常: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
張小虹:盜版瑪丹娜:後現代擬仿與性別拷貝
劉紀蕙:受難劇的激情:大眾傳播、電影工業與文化批判
第二十二卷‧第四期 [《國家文學》專輯] (September 1993)
廖炳惠:母語運動與國家文藝體制
明鄭時期的台灣文學
孫中曾:異域、國家與文學
張靜二:朱熹的理氣論與詩文觀
米樂作 (J. Hillis Miller),陳東榮譯:時間的地理誌:丁尼生的眼淚
波赫士作 (Jorge Luis Borges),陳健宏譯:德意志安魂曲
海明威作 (E. Hemingway),陳美齡譯:「你屬於我,整個巴黎屬於我 …」
第二十二卷‧第五期 [裴克(Houston A. Baker, Jr.)與非裔美國論述專號] (October 1993)
李有成:寫在「裴克與非裔美國論述」專號之前
李有成:從黑人美學到非裔美國文化研究:裴克訪談錄
A. Mueller-Hartman 作,陳東榮譯:裴克:一位黑人文學批評家的志業
張錦忠:裴克、學院體制與(非裔)美國文學批評
蔡振興:還以顏色:裴克論歷史、文學理論及非裔美國表現文化
裴克作 (Houston A. Baker, Jr.),單德興譯:在地教學法;或謂:我如何為春季班贖罪
裴克作 (Houston A. Baker, Jr.),楊明蒼譯:應許之軀:從美國非裔脈絡重看典律問題
裴克作 (Houston A. Baker, Jr.),陳春燕譯:信仰、理論與藍調:非美裔美國文學後結構主義批評芻議
裴克作 (Houston A. Baker, Jr.),施以明譯:再也沒有更美好的方式:理論與非裔美國女性詩學
裴克作 (Houston A. Baker, Jr.),李有成譯:裴克詩三首
第二十二卷‧第六期 [《女性主義重閱古典文學》專輯:父權文化下女性形象的自塑與他塑] (November 1993)
孫康宜作,謝樹寬譯:柳是與徐燦:陰性風格或女性意識?
丁乃非作,蔡秀枝、奚修君合譯:鞦韆、腳帶、紅睡鞋
魏愛蓮作 (Ellen Widmer),劉裘蒂譯:十七世紀中國才女的書信世界
胡錦媛:女子無容便是德:《水滸傳》中的兩性關係
姜翠芬:假戲真做、真戲假做:關漢卿筆下深通權變之女性
李玉馨:反傳統與擁傳統:論鏡花緣中的女權思想
康正果:附錄:重新認識明清才女
第二十二卷‧第七期 [羅逖 (Richard Rorty) 專輯] (December 1993)
Richard Rorty:《中外文學》羅逖專輯序言(單德興譯)
Richard Rorty:托洛斯基與野蘭花:我的自述(單德興譯)
何春蕤:與解構對話:羅逖的實用主義策略
Richard Rorty:實用主義對理性與文化的觀點(邱彥彬譯)
Richard Rorty:女性主義與實用主義(蔡秀枝譯)
Richard Rorty:解構(蕭立君譯)
Richard Rorty:評艾可(卓世盟譯)
第二十二卷‧第八期 [《電影與文化結構》專輯] (January 1994)
丁乃非、胡錦媛、張小虹、陳光興、廖咸浩:《姓越名南》或 / 和姓女名人:專訪越裔美籍獨立製片女導演鄭明河(丁曰鳳、黃素卿、紀錄翻譯)
何文敬:從後現代美學析論《藍絲絨》的雙重敘事與互文性
廖朝陽:《無言的山丘》:土地經驗與民族空間
廖咸浩:南方異類:以後殖民視角看《悲情城市》與《牛棚》中的語言、沉默與歷史
J. Hillis Miller:地誌的道德觀:論史蒂文斯〈基韋斯的秩序理念〉(林素英譯)
張國慶:文學、政治與歷史辯證:達特羅的《但尼爾書》
第二十二卷‧第九期 [《當代西方劇場》專輯] (February 1994)
Ronald Tavel(戴為容):正視聽:1994年對滑稽劇場的回顧(奚修君譯)
紀蔚然:我說故我在:馬梅特戲劇中語言的角色
邱錦榮:《世外桃源》:簡記英國當代劇場
阮若缺:一九七○年後法國的劇作環境
張小虹、黃素卿:性別、身體與意識型態:當代西方女性劇場與社會變革
黃素卿:從同性社交到同性戀:邱琪兒《九重天》對多重性慾之禮讚
Ronald Tavel(戴為容):替補(劇本)
第二十二卷‧第十期 [《精神分析與性別建構》專輯] (March 1994)
張小虹:《精神分析與性別建構》專輯序
傅大為:少女身體的中文翻譯:簡析「文榮光的杜拉」
秦先玉:朵拉的弗洛依德:醫生抑情人?
楊明敏:鼠人,是鼠?是男人?-弗洛依德個案「鼠人」的再分析
張小虹:文本裡有女人嗎?-閱讀<黃色壁紙>
Annette Kolodny:與印第安人為伍:囚禁文學之運用(李翠玉譯)
張誦聖:朱天文與台灣文化及學的新動向(高志仁、黃素卿譯)
蔡淑玲:德希達與白朗修對「空無」看法之異同:符號與現實之間的關係
第二十二卷‧第十一期 [《中西書信體文學》專輯] (April 1994)
胡錦媛:《中西書信體文學》專輯序
Bernard Duyfhuizen:書信體敘事的傳遞與踰越(黃嘉音譯)
Thmoas O. Beebee:禍心包藏:論馬拉小說中的死亡黑函(羅青香譯)
劉開鈴:女性書信特質:《女英雄們》與《米花拉書簡》
胡錦媛:書寫自我《譚郎的書信》中的書信形式
Graham Huggan:東風西漸:澳洲文學亞洲化的省思(蕭立君譯)
Dore J. Levy(李德瑞):蔡琰藝術原型在詩畫周的轉換(吳伏生譯)
Jeffrey Yule(尤哲甫):吉伯森兩篇被冷落的小說:〈內地〉與〈冬季市場〉(郭菀玲譯)
Susanne Hornfeck(洪素珊):出售自己影子的人:論夏宓索(1781-1838) 及其「彼德‧許勒米」(蔡佳瑾譯)
第二十二卷‧第十二期 [《科幻》專號] (May 1994)
廖咸浩:《科幻》專號序 (一)
廖咸浩:《科幻》專號序 (二) (李翠玉譯)
Darko Suvin:《科幻》專號導論 (蕭立君譯)
Darko Suvin:科幻與創新 (單德興譯)
Fredric Jameson:科幻小說中文類方面的不連貫性:評艾迪斯的《星艦迷航記》(卓世盟譯)
Ursula K. Le Guin:美國科幻與他者 (馬耀民譯)
Charles Elkins:循環論心理歷史學:艾西莫夫《銀河帝國三部曲》中歷史唯物論之扭曲 (宋德明譯)
Koichi Yamano:日本科幻小說:起源與方向 (1969) (古佳艷譯)
Marc Angenot:不在的語意範疇:科幻符號學概論 (馬耀民譯)
Gerard Klein:美國科幻小說中的不滿 (陳東榮譯)
Patrick Parrinder:科幻中的科學家:自科學啟蒙以降 (馬耀民譯)
Tom Moylan:一九八○以降的科幻小說:烏托邦、反面烏托邦、電腦判客以及最新發展 (劉思潔譯)
Pamela Sargent:科幻小說、女性與女性主義 (呂文慧譯)
李有成:異形反撲
張國慶:資本主義與「他人」的概念:當代科幻電影的社會意涵
張錦忠:黃凡與未來:兼註台灣科幻喜說
第二十三卷‧第一期 [<第十八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>專號] (June 1994)
王明月:歷史/傳奇:從中世紀英國亞瑟王文學的本文性論中世紀文本研究的新方向
林素娥:文本、閱讀與再現:魯迅<藥>的五種讀法
林明澤:白紙黑字之內/外:試探「文本互涉」概念在文學批評上的多重可能性
蔡秀枝:利法代《詩的符號學》中的潛藏符譜與文本的相互指涉性
林國源:焦循《花部農譚》戲曲文本謬悠說箋論
楊莉莉:劇本、演員與舞台空間在當代歐陸劇場之基本互動關係
林文淇:戲、歷史、人生:《霸王別姬》與《戲夢人生》中的國族認同
曾珍珍:龍沈-李白登基秘典:<夢遊天佬吟留別>新詮
第二十三卷‧第二期 [《批評的典律》專輯] (July 1994)
Hazard Adams:經典:文學的準則/權力的準則(曾珍珍譯)
孫康宜: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輯策略(馬耀民譯)
劉光能:文學公器與文學詮釋:法國近百年之變動與互動舉要
廖朝陽:典律與自主性:從公共空間的觀點看<文學公器與文學詮釋>
邱貴芬:美國品牌,台灣流行:探討流行理論之間的衝突矛盾
廖卓成:論傳記文的雙重文本:故事中的言談舉隅
張淑麗:解構與建構之後:女性雜誌、女性主義與大眾文化研究
朱崇儀:分烈的忠誠:書寫/再現?:記號學/女性主義?
王淑華:政治與戲劇:中國莎學新探
第二十三卷‧第三期 [《當代詩詮釋》專輯] (August 1994)
奚密:從現代到當代-從米羅的<吠月的犬>談起
簡政珍:當代詩的當代性省思
古添洪:理論‧應用‧「解」的詩想
張健:小論當代詩與當代文學問題
蔡振興:作者已死:信不信由你
鍾玲:詩的荒野地帶
簡政珍:<詩的荒野地帶>讀後
奚密:女性主義與詩:對<詩的荒野地帶>的反思
張國慶:女性主義詩學和女性意識:兼論鍾玲<詩的荒野地帶>
葉維廉:在記憶離散的文化空間裡歌唱-論亞弦記憶塑像的藝術
陳鵬翔:論羅門的詩歌理論
Antony Easthope:評估英國文化研究 (謝樹寬譯)
Murray Krieger:西方理論中的反意識型態傾向 (單德興譯)
第二十三卷‧第四期 [葉慶炳先生紀念專號] (September 1994)
葉慶炳:文學史的多樣性與適用性
葉慶炳:陶淵明、韓愈也為兒子的學業操心
胡耀恆:比較文學在台灣:回顧與展望
葉維廉:破<信達雅>:翻譯後起的生命
林文月:讀陶潛<責子>詩
張靜二:從文化接觸看變文對中國小說發展的影響
方瑜:大鵬與深淵-試讀李白<襄陽歌>
康韻海:唐人小說中「智慧老人」之探析
廖棟樑:試論孟啟棨《本事詩》
王保珍:說河東獅吼
黃啟方:釋惠洪五考
曾永義:論說「五花爨弄」
高友工:中國戲曲美典初論-兼談「崑劇」
第二十三卷‧第五期 [英文小說研究] (October 1994)
宋美華:英國小說探源:文化歷史論
賀永光:「人死則諸債盡銷」-康拉德小說中披甲的意象與遮掩的事實
曾麗玲:解與結:貝克特《三部曲》的書寫寓言
鍾玲:我看來黃得像中國佬:西爾維亞‧柏拉斯的顏色意象與自卑情結
王靖獻:英詩中譯及葉慈
楊沂:從小處看紅樓夢的偉大
簡政珍:語言的蛇足-敬答張健、蔡振興、古添洪三先生
鍾玲:女性文體的泥沼
鍾明德:抵拒性後現代主義或對後現代主義的抵拒:台灣第二代小劇場的出現和後現代劇場的轉折
鴻鴻:三次復仇與一場審判-民主的誕生
馮光遠、陳世杰:謎底......嗯-
第二十三卷‧第六期 [《「文學/電影」研討會會議論文》專輯] (November 1994)
彭鏡禧:「文學/電影」研討會歡迎詞
紀敏思 (David James) :傳統與電影:洛杉機的小 (族群) 文學與電影,以亞裔美人為例(俞智敏譯)
劉森堯:從小說到電影
廖振浩:藍色鋼琴女:《鋼琴師和她的情人》與《藍色情挑》中的音樂,情欲,自由與弱勢論述
劉 (黃) 毓秀:肉身中的女性再現:《鋼琴師與她的情人》
張小虹:《歐蘭朵》:文字/影像互動與性別/文本政治
張國慶:黑色電影與「硬漢」傳統
陳儒修:另一種注視:台灣電影中的病人
齊隆壬:台灣電影的日本殖民記憶
廖炳惠:《霸王別姬》:戲劇與電影藝術的結合
廖朝陽:觀看、認同、模擬:從《香蕉天堂》看電影機器
楊澤:在台灣讀魯迅的國族文學
楊小濱:《酒國》:盛大的衰頹
第二十三卷‧第七期 [《當代台灣劇場再探》專輯] (December 1994)
姚一葦:後現代劇場三問
戴雅雯 (Catherine Diamond):台灣劇場的跨文化改編-橋樑或是裂痕?
呂健忠:台灣劇場改編現象的近況
紀蔚然:收編與抵制-從台灣渥克的表演/文化策略談起
黃美序:台灣小劇場拾穗
馬森:對「後現代主義劇場」的再思考
黃美序:細讀<抵拒性後現代主義護對後現代主義的抵拒>
邱錦榮:法庭的正義-評《三次復仇與一次審判》
石光生:變調的悲劇:解讀《三次復仇與一次審判-民主的誕生》
馮建三:新聞價值及媒體批評
紀蔚然:媒體正在竊笑
葉嘉瑩:從艷詞發展之歷史看珠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 (上)
王儀君:金錢與智慧-論《皆大歡喜》中女主角海倫娜的自我詮釋與建構
William Shakespeare:盧克麗絲 (一) (陳次雲譯)
第二十三卷‧第八期 [《文學教育與課程》專輯] (January 1995)
Hazard Adams:知識的命運(范國生、黃宗慧譯)
廖炳惠:文化研究與文學教育
黃碧端:大學文學課程往何處去
林水福:日文系文學教育的現況與展望
鍾肇政:文學教育路途遙遠-從日本「麻疹書」說起
葉石濤:日據時代新文學作家的文學教育
彭瑞金:檢討現代的高中國文課程
小野:被動、抗拒、摸索的文學歷程
李魁賢:讀閒書長大的
張誦聖:袁瓊瓊與八○年代女性作家的張愛玲熱
黃錦樹:內/外:錯位的歸返者王潤華和他的(鄉土)山水
葉嘉瑩:從艷詞發展之歷史看朱彝尊愛情詞之美學特質 (下)
徐朔方: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的綜合考察
劉紀蕙:《特洛伊人》中的異質聲音與多重主體
William Shakespeare:盧克麗絲 (二) (陳次雲譯)
第二十三卷‧第九期 [《台灣文學的動向》專輯] (February 1995)
陳昭瑛: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:一個文化史的考察
陳芳明: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-台灣新文學運動史導論
黃琪椿:日治時期社會主義思潮下之鄉土文學論爭與台灣語文運動
高辛勇:修辭 (學)、建構現實、閱讀
蘇其康:宇宙視域的探尋:李白、梵樂希、里爾克
張錯:魚身夢幻
張靜二:比較文學在台灣的拓展-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簡介之三
William Shakespeare:盧克麗絲 (三) (陳次雲譯)
第二十三卷‧第十期 [《現代愛爾蘭文學》專輯] (March 1995)
Douglas Hyde:愛爾蘭抵制英國化之必要(沈富源譯)
W.B. Yeats:葉慈詩十二首(楊牧譯)
Andrew Parkin:葉慈戲劇:在亞洲演出的展望(黃晶晶譯)
林玉珍:《芬尼根守靈/醒轉》與愛爾蘭歷史的再創
曾麗玲:悟無、悟吾、悟無吾:論貝克特五○年代戲劇風格
胡曉真:《續金瓶梅》-丁耀亢閱讀《金瓶梅》
廖朝陽:中國人的悲情:回應陳昭瑛並論文化建構與民族認同
張國慶:追尋台灣意識的定位:透視<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>之迷思
Arthur Kleinman:從病痛到死亡(陳新綠譯)
George Lillo:倫敦商人 (一) (張靜二譯介)
第二十三卷‧第十一期 [《後現代小說》專輯] (April 1995)
王建元:從美學到批判教育理論:後現代台灣小說與啟蒙小說嬗變(張錦忠譯)
張惠娟:後現代與女性主義之糾葛-試論當代女性烏托邦小說
陳豔姜:《金色筆記》中瘋狂的形式
賀淑瑋:拼貼後現代:小說
波赫士 (Jorge Luis Borges):《吉訶德》作者皮耶‧夢南 (李家沂譯)
胡利歐‧柯達薩 (Julio Cortazar):模仿 (紀大偉譯)
胡利歐‧柯達薩 (Julio Cortazar):公園之延續 (洪凌譯)
賈西亞‧馬奎斯 (Gabriel Garcia Marquez):有一雙巨大翅膀的老人(詹雅雯譯)
Seamus Deane:喬埃思與民族主義 (盧莉茹譯)
Andrew Parkin:葉慈劇中的女人 (呂健忠譯)
陳昭瑛:追尋「台灣人」的定義:敬答廖朝陽、張國慶兩位先生
邱貴芬:是後殖民,不是後現代-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
George Lillo:倫敦商人 (二) (張靜二譯介)
第二十三卷‧第十二期 [《生態意識與自然寫作》專輯] (May 1995)
James McKusick:「常綠的語言」:約翰克萊爾的生態觀 (上) (古佳艷譯)
邱錦榮:作品、理論與生態批評
鄭惠芳:生命共同體的神聖理念及務實觀點:從浪漫詩到科幻小說的生態觀
陳玲華:花團錦簇:牧歌與依莉莎白女王崇拜
曾貴海:潰爛之花
王家祥:台灣本土自然寫作中鮮明的「土地」
劉克襄:小綠山觀察筆記
陳玉峰:山中書簡-新康山的萬年謎底
Aldo Leopold:想如山 (陳次雲譯)
John Muir:森林中的風暴 (沈富源譯)
Loren Eiseley:鳥的抉擇 (郭菀玲譯)
廖朝陽:再談空白主體
陳芳明: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-讀陳昭瑛<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>
顏元叔:莎史劇的主要關懷
蕭馳:兩種時間向度:中國史詩問題的比較文學思考
「真相終會大白,馬羅先生」-《機會》中康拉德對女性的刻畫
Stephane Mallarme:散文詩六首 (莫渝譯)
第二十四卷‧第一期 [《台灣當代小說窺探》專輯] (June 1995)
劉亮雅: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-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、性別、情慾問題
簡政珍:張系國:放逐者的存在探問
張啟疆:晚近台灣小說中的都市「負負空間」
劉介民:《沉默之島》的嘉年華文體與「雌雄同體」的象徵
J. Hillis Miller:網際網路銀河中的黑動:美國文學研究新趨向 (陳東榮譯)
Murray Krieger:近代美國理論中禁欲主義對美學的抨擊 (余慧珠譯)
Hazard Adams:文學理論的逆轉 (陳維湞、黃壽美譯)
Ernst Behler:尼采的語言學說重探 (張錦忠譯)
James McKusick:「常綠的語言」:約翰克萊爾的生態觀 (下) (古佳艷譯)
黃錦樹:新/後移民:漂泊經驗、族群關係與閨閣美感-論潘雨桐的小說
Maurice Blanchot:災難的寫作 (楊小濱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二期 [《後現代主義》專輯] (July 1995)
Jurgen Habermas:現代性-未竟之功 (張錦忠譯)
Andreas Huyssen:後現代導圖 (郭莞玲譯)
Linda Hutcheon:後現代主義與諸女性主義 (沈富源譯)
廖炳惠:比較文學與現代詩篇:試論台灣的「後現代詩」
黃宗慧:大敘事或小敘事?-重探李歐塔之後現代觀
邱彥彬:閱讀魅影:談德希達的繼承慾望與介入性閱讀
蔡淑玲:巴岱儀的否定與踰越
王賓:論「主體疑心」-當代西方文學批評理論中非實質主義思潮的演變
蔣星煜:比較戲劇的可比性問題
冉然:中國現代文學與心理分析小說
第二十四卷‧第三期 [《文學、法律、詮釋》專輯 (上)-第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] (August 1995)
孫小玉:創意的弔詭-著作權法中的作者
王儀君:尋巫的社會意義:論《德門屯巫婆》中之律法、權勢和行為規範
古佳艷:法律與格林兄弟的《兒童與家庭故事集》
林文淇:殖民主義與法律:《印度之旅》對後殖民理論的省思
李家沂:色情、電腦網路與官檢
林境南:劇本寫作與作者身份-以「莎士比亞」為例
朱偉誠:受困主流的同志荒人-朱天文《荒人手記》的同志閱讀
紀大偉:帶餓思潑辣:《荒人手記》的酷兒閱讀
馬瑟:普魯斯特的翻譯-批評的批評
河野多惠子:骨邊肉 (孫怡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四期 [《文學、法律、詮釋》專輯 (下)-第十九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] (September 1995)
戴雅雯:公堂與私仇:中西劇場裡的正義觀
張錦忠:國家文學與文化記劃
謝瑤玲:《說服》與<妻妾成群>-社會規範與女性自覺的衝突
廖咸浩:超越國族:為什麼要談認同?
陳昭瑛:發現台灣真正的殖民史:敬答陳芳明先生
Seamus Deane:愛爾蘭文藝復興的文學神話 (邱彥彬譯)
葉振富:前衛詩的形式遊戲
Oscar Wilde:理想丈夫 (上) (余光中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五期 [《性別與後殖民論述》專輯] (October 1995)
G.C. Spivak: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的批判 (李翠芬譯)
Elaine H. Kim:誤/導讀亞美文學 (黃淑瑛譯)
張小虹:重塑法農:《黑皮膚,白面具》中的性別/種族政治
邱貴芬:「你看我是女人嗎?」:從《蝴蝶君》看後殖民性別問題的曖昧空間
彭小妍: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-解讀《迷園》
林幸謙:張愛玲的臨界點:閨閣話語與女性主體的邊緣化
廖朝陽:關於台灣的族群問題:回應廖咸浩
邱貴芬: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
張誦聖:當代台灣文學與文化場域的變遷
Oscar Wilde:理想丈夫 (中) (余光中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六期 [《種族/國家與後殖民論述》專輯] (November 1995)
Ernest Renan:何謂國家? (李紀舍譯)
David Cairns & Shaun Richards:俗麼素哦的國家? (呂健忠譯)
Abdul R. JanMohamed:摩尼教式寓言的規劃:種族差異在殖民文學中的功能 (楊麗中譯)
Edward Said:東方論再思 (林明澤譯)
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:從屬階級能發言嗎? (邱彥彬、李翠芬譯)
王儀君:肢體解構的意義:論阿法兒‧班小說《歐若諾可》中奴隸與種族、性別問題
陳德錦:文學、文學史,香港文學
呂健忠:戲曲舞台上的伊底帕斯-從《孽緣報》看跨文化改編的困境
Oscar Wilde:理想丈夫 (下) (余光中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七期 [《後現代文化論》專輯] (December 1995)
Jean-Francois Lyotard:後現代狀況 (黃宗慧譯)
Daniel Bell:現代主義、後現代主義與道德秩序的傾頹 (邱彥彬譯)
Jean Baudrillard:通訊狂歡 (李家沂譯)
邱漢平:性、法律與文學:談鄂卜岱克的 S.
葉德宣:陰魂不散的家庭主義魑魅-對詮譯《孽子》諸文的論述分析
廖咸浩:那麼,請愛你的敵人:與廖朝陽談「情」說「愛」
劉亮雅:圖解女性主義-評《女性主義》
廖炳惠:比較文學的應變之道:推介幾本新書
廖朝陽:重述與開放:評巴特勒的《造就身體》
簡政珍:後現代的反思:藝術作品的身姿-評葉維廉的《解讀現代‧後現代》
張靜二:文學的人生/人生的文學:評傅孝先《文學與人生》
馬森:邊陲的反撲:評三本「新感官小說」
William Congreve:世道人心 (上) (張靜二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八期 [《當代台灣詩人新作展》專輯] (January 1996)
李敏勇:為和平祈導-給一個不知名的廣島小孩
羅青:雖然我仍能讓大家-致讀者
鄭炯明:我‧你
杜十三:新世界的零件
簡政珍:讀信*心事*尋找
白靈:鬱金香*牡丹花*永恆的床
陳義芝:不安的居住小集
王添源:我們*風雪*昨天夜裡夢見自己死了
陳黎:《紀念冊》五首
詹澈:雲的行識
向陽:日的文本及其左右上下
羅智成:夢中異地
焦桐:路過七賢三路*軍訓教官
侯吉諒:欲言又止的秋天早晨*秋之櫻
侯吉諒:秋光奏鳴曲*在電腦與水墨之間的詩
路寒袖:祖母之歌
零雨:房間裡的愛麗絲*某次生日宴
瓦歷斯諾幹:回部落囉!
陳克華:錯覺
林耀德:馬桶
黎煥雄:告別式*排演後
謝昭華:夢境傳輸*重金屬
鴻鴻:殺手
羅葉:對你的感覺
許悔之:父與子*天之將冷
劉紀蕙:超現實的視覺翻譯:重探台灣現代詩的「橫的移植」
董崇選:讀劉紀蕙<超現實的視覺翻譯>
奚密:評《多元文化主義時代的比較文學》
黃碧端:簡評《文學批評術語》
馬森:評《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》
南方朔:評羅迪‧道爾的口語小說
William Congreve:世道人心 (中) (張靜二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九期 [《日本文學中的愛與死》專輯] (February 1996)
林水福:《讚歧典侍日記》中的愛與死
賴振南:《宇津保物語》中的樂音世界-「愛的共同體」之理想形象
黃臨芳:《今昔物語集》中的情愛物語
楊錦昌:談「情」說「愛」論《平家》
邱若山:日本近代文學作品中的愛與死
芥川龍之介:袈裟與盛遠 (林水福譯)
Gilles Deleuze:符號與思想 (李家沂譯)
廖朝陽:面對民族,安頓感情:尋找廖咸浩的敵人
袁鶴翔:從香港到哥本哈根-對國內當前文學研究風氣的省思
邱貴芬:第三世界的女性主義聲音:評《第三世界女性與女性主義政治》
劉亮雅:酷怪的慾望迷宮:評紀大偉的《感光世界》
沈曉茵:評《文化批評與華語電影》
William Congreve:世道人心 (下) (張靜二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十期 [《當代台灣散文家作品展》專輯] (March 1996)
林文月:深秋再訪京都
劉冠學:蝗
孟東籬:兩界
楊牧:來自雙溪
洪素麗:滿枝
陳芳明:霧是我女兒
阿盛:銀鯧少年兄
劉克襄:遙遠之城-威海紀遊
莊裕安:鳳梨目毛衣女王
簡媜:某個夏天在後陽台
單德興:黃玉雪訪談錄
李貴生:詩喻易象異同論
黃錦樹:神姬之舞:後四十回? (後)現代啟示錄-論朱天文
李魁賢:「中堅」或者「精銳」-讀《當代台灣詩人新作展》專輯
古添洪:評《新詩三百首》
馬森:誰來為張愛玲定位?評《張愛玲小說的時代感》
津島佑子:默市 (孫怡譯介)
第二十四卷‧第十一期 [《法國女性主義 II》專輯] (April 1996)
劉毓秀:走出「唯一」,流向「非一」:從佛洛伊德到依蕊格萊
朱崇儀:伊希迦黑與她的新文體:另一種 (理論) 書寫/實踐
蕭嫣嫣:我書故我在-論西蘇的陰性書寫
Helene Cixous:從潛意識這一幕到歷史的那一景 (李家沂譯)
顏元叔:莎悲劇之綜合評論
廖炳惠:文化批評、社會參與、校園倫理
葉振富:一場現代詩的街頭運動-試論台灣八○年代的政治詩
奚密:從透明的海岸出發-《當代台灣詩人新作展》
張上冠:大學之道-讀袁鶴翔教授<從香港到哥本哈根>一文有感
黃碧端:評《再解讀: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》
路況:失速的憂鬱-評昆德拉的新作《慢》
第二十四卷‧第十二期 [《台灣現代小說劇場》專輯] (May 1996)
王浩威:激進與倫理:小劇場的內部民主
馬森:八○年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
鍾明德:蘭陵劇坊的初步實驗和小劇場運動:一切由《荷珠新配》開始
李幼新:小劇場與社會禁忌:我在小劇場裡什麼也沒看到
Frantz Fanon:論國家民族文化 (陳志清譯)
廖炳惠:從蝴蝶到洋紫荊:管窺施叔青的《香港三部曲》之一、二
Jenny Sharpe:強暴其不可明言的界限:殖民暴力與對抗判亂之策略 (林明澤譯)
向陽:人與土地的吟哦:「當代台灣散文十家作品展」的散文對話
廖咸浩:本來無民族,何處找敵人?勉廖朝陽「不懼和解、無需民族」
許俊雅、施懿琳:台灣古典詩歌系譜的想像-評陳昭瑛《台灣詩選注》
林玉珍:評《尤利西斯》中譯兩種
李順興:性、政治、世紀末鄉土:評《拾骨》
第二十五卷‧第一期 [《同志論述》專輯] (June 1996)
張小虹:同志情人‧非常慾望:台灣同志運動流行文化出擊
劉亮雅:洪凌的《肢解異獸》與《異端吸血鬼列傳》中的情慾與性別
蕭端莆:另一種視觀/看法:閱讀/書寫邱妙津的《鱷魚手記》及德瑞克‧賈曼的電影《花園》
紅凌:蕾絲與鞭子的交歡-從當代台灣小說詮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
Michael Keevak: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主體 (張志維譯)
張淑英:帕斯的時間觀
林盛彬:說故事的詩人:帕斯的<流沙>世界
徐朔方:中國古代個人創作的長篇小的興起
廖朝陽:閱讀對方
南方朔:來自邊緣的訊息-普洛兒小說理的罪惡意識與其他
Pier Paolo Pasolini:夜長夢多 (上) (郭昭澄‧鴻鴻譯介)
第二十五卷‧第二期 [《台灣流行歌》專輯] (July 1996)
林怡伶:複製或原真?:主流與非主流流行音樂之事實與迷思
周倩漪:解讀流行音樂性別政治-以江蕙與陳淑樺為例
江文瑜:從「抓狂」到「笑魁」-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
方巧如:民國七十年代台灣的國語搖滾樂團所建構的夢想世界及其限制
張育章:望花補夜-台灣地下音樂發展的歷史脈絡
雅歌的春雨-路寒袖談台語歌詞創作 (路寒袖口述‧江文瑜整理)
從《戀戀風塵》到戲夢人生-陳明章談歌曲創作 (陳明章口述‧江文瑜整理)
Theodor W. Adomo:文化工業再探 (李紀舍譯)
袁鶴翔:答張上冠教授
邱貴芬:「西部拓荒史」:評袁瓊瓊《今生緣》
江寶釵:胾寂寂停頓中-評楊牧的散文集《亭午之鷹》
Pier Paolo Pasolini:夜長夢多 (中) (郭昭澄‧鴻鴻譯介)
第二十五卷‧第三期 [朱立民先生紀念專號] (August 1996)
陳元音:愛默生《自然篇》之禪釋
林耀福:後殖民迷情:惠特曼與美國國族認同
鍾玲:美國女詩人對生理現象與性經驗之詮釋
張小虹:解放黑暗大陸:《九重天》與《革命醫院》的性與種族
陳國榮:〈秀髮劫〉中的女人世界
馮品佳:文本怪物/怪物文本瑪莉‧雪萊的《瑪蒂達》
孫康宜:重讀莎孚的情詩:從女性主義者的觀點說起
廖炳惠:官檢下的反諷倫理與政治:科特吉在布雷滕巴哈與葛蒂瑪之間的抉擇
張靜二:從比較文學的發展看中西比較文學
李有成:理論旅行與文學史
古添洪:論魯迅散文詩集《野草》的撒旦主義 -- 兼述接受過程中的日本「中介」
張惠娟:山色空濛雨亦奇 -- 烏托邦研究近貌
A. Owen Aldridge:莎翁重拜一個早期的美國觀點 (張惠娟譯)
彭鏡禧:試論《馬克白》和《哈姆雷特》劇中書信的戲劇意義
董崇選:《考立歐雷諾斯》-- 一個頗有中國味道的悲劇
第二十五卷‧第四期 [《性/性別政治》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專輯] (September 1996)
何春蕤:色情與女/性能動主體
黃宗慧:看誰在看誰?:從拉岡之觀視理論省視女性主義電影批評
張逸帆:《九層雲霄》裡的性別政治與性別表演
陳玉玲:女性童年的烏托邦
陳儒修:台語搖滾初探
莊信正:三點澄清-回應林玉珍<評《尤利西斯》中譯兩種>
李順興:歷史、幻想、後設:評《飛氈》
陳芳明:當後殖民遇到後現代-誤讀張大春《撒謊的信徒》
Pier Paolo Pasolini:夜長夢多 (下) (郭昭澄‧鴻鴻譯介)
第二十五卷‧第五期 [《計憶、書寫與主體建構》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 II 專輯] (October 1996)
邱貴芬: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:試探《新興民族》、《迷園》及《暗巷迷夜》的記憶認同政治
阮秀莉:敘述和記憶/遺忘:從 D.M. Thmoas 的《白色旅館》論書寫猶太人的問題
陳儒修:歷史與記憶:從《好男好女》到《超級大國民》
蘇子中:書寫與主體性:書寫布朗秀的書寫經驗
邱彥彬:我被決定故我在?:論傅科與拉崗的主體觀
廖朝陽:批判與分離:當戴五體完全存活手冊
廖咸浩:狐狸與白狼:空白與血緣的迷思
曾麗鈴:詭奇、邪 (諧) 異的思辯:漫話《卡夫卡》
吳潛誠:文學的辯護手冊:簡介《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》
Italo Calvino:《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》,第五講:繁 (彭淑娟譯)
第二十五卷‧第六期 [《敘述與認同政治》第二十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 III 專輯] (November 1996)
張靄珠:從邊緣出發的酷兒:析論房理查印象作品《我母親的地方》及《中國文字》中的「領域解構」策略與「情色」策略
梁一萍:在西與南之間:美國西南部的地理論述與族群認同
郭士行:屬性建構的書寫與政治隱喻-解讀《維多利亞俱樂部》
楊麗中:晚近帝國主義與異域想像:康拉德的「東方」小說
傅雋:跨越疆界的後殖民認同:從《大海螺》到《自由事業》
袁鶴翔:論傳統的保存:非英語系國家英文研究的迭變與傳承 (古佳艷譯)
張小虹:奧秘之穴:《印度之旅》中的種族、性慾與強暴論述
賴維菁:西班牙的拼貼畫-評塞拉《亞卡利亞之旅》
第二十五卷‧第七期 [《現代詩‧性別‧歷史記憶》專輯] (December 1996)
李元貞:從「性別敘事」的觀點論台灣現代女詩人作品中「我」之敘事方式
陳義芝:從半裸但全開-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情慾表現
劉紀蕙:故宮博物院 vs 超現實拼貼:台灣現代讀書詩中兩種文化認同之建構模式
李魁賢:詩人童年中的二二八經驗
張靜二:秩序的淪喪與重建:從聖經劇看《第二牧羊人劇》的主旨
陳國球:敘述、意識形態與文學寫作-以柳存仁《中國文學史》為例
林明澤:走出暴風雨:後殖民情境中「卡力班」認同的困境
黃宗慧:趨向數學化的真理-評介《拉岡式的主體:語言與快感之間》
第二十五卷‧第八期 [《劇場實驗》專輯] (January 1997)
鍾明德:將上帝逐出了舞蹈樂團:一席關於聖與俗,Eiko & Koma 的世說與新語
王士儀:從楊小樓的《霸王別姬》論傳統戲曲角色創造規律
戴雅雯:幻境牌坊啪啦響:當代台灣劇場的京劇實驗
呂健忠:喜歡舞台的兩性戰爭-評《利西翠妲》的演出兼論異性扮妝與反串
張小虹:黑臉他者:《黑王子》中的帝國主義意識形態
曾麗玲:霧中看花花自媚-評金譯全本《尤利西斯》
第二牧羊人劇 (張靜二譯介)
第二十五卷‧第九期 [《新興英文文學》專輯] (February 1997)
陳長房:考掘地理、性別與文類的交集:論南非與西印度群島的後殖民文學
馮品佳:蜜雪‧克莉芙的成長二重奏:《響螺》與《天堂無線可通》的認同政治
劉紀雯:分裂與整合:華裔加拿大作品中的家庭隱思與族裔認同
李有成:論道地:《郊野佛陀》中的文化政治
蔣淑貞:都會文化 vs. 本土認同:新加坡英文文學之定位
賀淑瑋:大陸先鋒派小說:兼論余華
游宗蓉:元明雜劇中神怪道釋題材之比較
陳昭瑛:選本的意識型態:敬答許俊雄、施懿琳兩教授
邱錦榮:《開錯門中門》:後現代驚悚劇
第二十五卷‧第十期 [《岐徑花園:短篇小說十二家新作暨評論展》(上)專輯] (March 1997)
鄭清文:舊金山、一九七二 -- 一九七四的美國學校
馬森:性與關於性的書寫:評鄭清文 (舊金山、一九七二 -- 一九七四的美國學校)
西西:代課
曾麗玲:起舞弄清影 -- 西西的香港文本與後殖民擬像(象)
郭松棻:今夜星光燦爛
南方朔:廢墟中的陳儀:評郭松棻 (今夜星光燦爛)
張系國:職業兇手 -- 大唐英雄傳之一
呂正惠:讀張系國 (職業兇手)
李渝:號手
黃碧端:敘事的矛盾和失落的號聲 -- 我看 (號手)
舞鶴: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
李順興:「猥褻」的策略運用--讀 (一位同性戀者的秘密手記)
周英雄:搖擺與否定:葉慈的文化民族主義初探
張志維:以通聲字鏈製造同性之戀 --《荒人手記》的ㄈㄨ、語術
李鴻瓊:從拉崗到民族主義:論原樂與脫離並談《中外文學》最近的民族主義爭論
第二十五卷‧第十一期 [《岐徑花園:短篇小說十二家新作暨評論展》(下)專輯] (April 1997)
平路:婚期
邱貴芬:書寫女性的黑暗大陸:評平路的〈婚期〉
蘇偉貞:倒影小維
張誦聖:評蘇偉貞〈倒影小維〉-- 兼及前作〈沉默之島〉
林宜澐:抓鬼大隊
王德威:鬼話連篇:評林宜澐的〈抓鬼大隊〉
黃碧雲:貪婪
簡瑛瑛:蝴蝶、石榴與黃玫瑰:試論〈貪婪〉中的 (後) 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
姜天陸:鬼界
陳芳明:祛除巫魅 --〈鬼界〉讀後
詹美涓:迷路地圖
沈乃慧:文本誤讀 -- 解析〈迷路地圖〉
Charles Segal:尤里皮迪斯的《米蒂亞》:暴力與女性之定位 (高志仁譯)
單德興:任璧蓮訪談錄
Gish Jen (任璧蓮):白雨傘 (單德興譯)
第二十五卷‧第十二期 [《遊走疆界:加拿大當代文學與電影》專輯] (May 1997)
馮慧瑛:加拿大後殖民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交界與衝突:譯介何金恩和布萊登的論戰
賀淑瑋:雙重自我:愛特伍德詩選
楊如英:跨越疆界:《強盜新娘》中的文類、性別與國家議題
劉紀蕙:跨藝術護文與女性空間:從後設電影談蘿茲瑪的藝術相對論
林文淇:電視、身體、慾望的競技場:大衛‧康寧保《錄影帶謀殺案》中的後現代主體性
蕭端莆:尋找視框外的身份認同:談艾騰‧伊格言《月曆》中多元視觀的創造力
馮品佳:書寫北美/建立家園:穆可杰的家的政治
劉紀雯:多重孤獨、多重空間:加勒比海 -- 加拿大作家的多倫多空間想像
奚密:本土詩學的建立:讀陳黎的《島嶼邊緣》
乙云:將詩的歌~阿黛耳詩集《瓜上蟻》
2007年8月2日 星期四
訂閱:
文章 (Atom)